知识分子《诺奖得主的双面人生》读感

新闻链接:诺奖得主的双面人生:在本国认真做科研,来中国大肆捞钱“--- 网易新闻 生物世界


  曲解的科学理念、浮夸的宣传氛围、急功近利的为官为政,构成了陆离光怪的纷纭乱像。为什么正常的受邀访问会引出错综复杂稀奇古怪的利益者?单纯的学术研讨和荣誉性称号会变成绩效考核的必须及经费申请的工具?而有些产生过伟大创新成就的科学家,来到国内就就成了某些人招财进宝的工具?

 实事求是的说,确实有个别诺奖得主人格分裂,他们已经在不停的被利用中无意或有意的变成了“开会专业户”和“工作站专业户”。但绝大多数诺奖得主则属于被躺枪,比如他们收到的邀请函和来华后马不停蹄的跑场之间就充斥着大量虚假的陈述和欺瞒。举例来说,国际上并没有“首席科学家”、“诺奖工作站”这样的说法,正如很多海归会利用国内外高校职称体系不匹配来做文章一样。真正应该归咎的是整个事件背后代表各方诉求的推手,从罗纳尔多被金嗓子骗广告和网红团购蹭红毯到学术圈中经常被爆出XX国际期刊的撤稿,再到以诺奖为噱头的各种会议,推手们以中英文内容严重不匹配而充满文字陷阱的双语协议和悍然冒用获奖者名义和肖像的行为,肆无忌惮的消费着诺奖得主的声誉和信用,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有人要面子政绩、有人要政策利益的诺奖站台会议的产业链。几个例子如下:

 1、国内某峰会追根溯源应该是就是某位国人在美国居民区注册了一个全球诺奖公司,扛着该大牌子回国,冒用诺奖名义,哄骗官员为其背书,再打着官员名义博取地方政府资助开会,再带动下一个地方政府,从单一会议发展为系列巡回系列会议。雪球滚大了。而他们所在的莆田系医院自然也获得不少红利。

 2、2017年某峰会,先是谎称某诺奖名义获得某国家医药部门某位领导的直接支持,到会科学家被以送礼品的方式被欺骗持着壮阳产品拍照片用于虚假宣传。目前多位被冒名诺奖已出具具有公证法律函件并通知到多地政府。

 3、2018年某主要城市的大规模诺奖会议,涉及直接冒用国内主要大学名义加上高额参会费邀请嘉宾诺奖,转头向企业家进修班的学员每人收取数十万的学费,在开会前被涉及大学所发现,大学紧急打假并约束教职员工不得参会。

 4、2018年的一系列群体性欺诈事件中,多位受邀的诺奖得主在国内五六个城市分别被欺骗签署同一模版的虚假双语协议,英文条款是接受某单位荣誉称号,中文内容则是作为某工作站的领军科学家甚至雇佣关系。各地的赞助企业以此向政府申报资助。在此类事件曝光后,涉事企业和当地官员还试图通过政府数据库等登记手段,进一步掩饰和造成既成事实。

 5、某一线城市诺奖论坛,官宣的英文名及公司发起人与实际注册完全不一致。始作俑者为某位国人从17年11月起以自己一个人的名字在香港连续注册近20家空头公司,全部冠以各种“全球”“诺贝尔奖”等大头衔。比如诺贝尔奖应用研究院、诺贝尔小镇集团、全球科学家协会、全球技转基地、全球联合实验室等等。此人最初在南方某地哄骗失败后直接转场到华中地区,得手后竟然在会议前夕将会议网站域名以几千元价格挂卖。

  科学发展受到重视无疑是重要的社会进步,但没有法制观念导致自觉不自觉的成为这条所谓诺贝尔会议的产业链诞下的怪胎。于是,宇宙大爆炸被应用到健身器材和空气净化器,神经学机制拉扯到抗癌,引力波被描述为养生秘技,石墨烯被用于艺术创作等。其损害的是地方政府和专业院校的声誉,破坏的是国家的国际形象,带来的是中国科学家的真正杰出成就要经过更多曲折和承受更大偏见才能获得国际认可。

 诺奖得主的科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中更多的人终身专注于引领人类进步的科学突破和对年轻研究者的培养。因此,真正的诺奖会议不应该文不对题曲终人散一地鸡毛,而是应当以科学领袖的影响力推动社会各层面对科学的关注和认知,并以其前瞻性研究成果和开创性思路引领本地产业技术方向,也切实使其强大的科研领导力和人才教育经验为当地创新政策制定和科学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实际指导和支持。

 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简称LSA)是唯一真正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群体中的领军人物所建立,并一直严格以高标准职业操守自律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科学促进机构,工作人员全部是志愿者,也从未接受过任何组织、企业和个人的任何资助。LSA一直以来致力于弘扬科学精神、鼓励科学研究和创新产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同时适配各种创新要素以推动尖端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像《科技日报》、《知识分子》这样影响力巨大的媒体发挥出其务实求真的学术态度和严谨公允的社会导向。我们愿与任何有志于真正科学发展和成果应用的政府单位、个人或组织一同推动国内学术氛围和业态环境的澄清与净化。


                                                                                                                           作者 朱殷             

诺贝尔获得者科学联盟   

董事会成员兼大中华区总代表